近日,據俄羅斯媒體報道,俄羅斯標識器地面作戰機器人在東方航天發射場,完成了為期兩周的守衛勤務測試,即將入役俄羅斯警備機構,擔負起發射場等國家級設施的守衛重任。
無獨有偶,在今年10月召開的美國陸軍協會年度會議上,美國企業展示了世界上首種四足作戰機器狗和一種攜帶巡飛彈的地面作戰機器人。多種新型地面作戰機器人紛紛亮相,吸引了世界媒體的高度關注。那么,這些地面作戰機器人有何過人本領?世界各國都有哪些值得關注的明星產品?未來地面作戰機器人發展趨勢又將如何?
俄羅斯:后來居上彎道超車
“標識器”被譽為俄羅斯最有前景的技術項目之一,是一種很智能的地面作戰機器人,于2019年10月首次公開亮相。近日,“標識器”在俄羅斯東方航天發射場完成了駐地巡邏和無人機發射試驗等一系列測試工作。
俄羅斯標識器地面作戰機器人在東方航天發射場進行測試。 本文圖均為 中國航天報微信公眾號 圖駐地巡邏是在指定的2.5公里環形路線上持續移動6小時,進行環境監視和感知測試;無人機發射試驗則是通過機器人發射20多架次旋翼無人機,以及測試機器人與空中無人機的初步協同。俄羅斯軍方對測試結果感到滿意,希望不久后能將其編入警備機構,負責保衛航天發射場、軍工企業和其他重要設施的安全。
“標識器”是一種可搭載多種武器模塊的履帶式或輪式作戰車,由俄羅斯機器人技術科學生產聯合公司研制,項目于2018年3月啟動。該機器人全重約3噸,可同時搭載2套武器系統,包括12.7毫米大口徑機槍、33/35/40毫米口徑榴彈發射器、輕型反坦克導彈、偵察/攻擊型旋翼無人機等,具備高精度射擊能力。
另外,該機器人搭載有目標探測儀、熱傳感器、晝/夜紅外攝像機等設備,具備環境信息感知、自主路線規劃、目標跟蹤等類人認知能力。機器人可以根據目標類型自主應對,對無人機采取電子壓制和繩網捕獲,對地面目標進行多型武器協同火力毀傷,對入侵人員進行喊話警告和非致命性武器攻擊,甚至出動無人機進行驅離或攻擊。
如果說“標識器”是俄羅斯地面作戰機器人家族中冉冉升起的新星,“天王星”地面作戰機器人系列則是俄羅斯機器人家族中的當家花旦。在剛剛結束的俄白“西方-2021”軍演中,“天王星-9”和“涅列赫塔”表現優異,各有分工又相互配合,摧毀了不少預定目標,得到了俄羅斯軍方高度認可。
俄羅斯“天王星-9”具備防空和反坦克能力,是目前俄軍火力最強的無人戰車。其實,俄羅斯地面作戰機器人的一戰成名之地是在敘利亞戰場上。2015年12月,在一場圍攻敘利亞拉塔基亞省754.5高地的戰斗中,6臺平臺-M履帶式機器人、4臺暗語輪式機器人和多架無人機組成編隊,在仙女座-D自動化指揮系統的協調下,取得了世界上第一場以地面作戰機器人為主的攻堅戰勝利。
雖然俄羅斯地面作戰機器人起步較晚,但近年來發展勢頭快速,特別是將敘利亞戰場作為作戰機器人的練兵場,大量積累實戰經驗,實現了彎道超車,大有與美國分庭抗爭的實力。
美國:歷史久遠穩步推進
相比俄羅斯地面作戰機器人的大放異彩,美國在該領域的發展就顯得按部就班。早在上世紀90年代末,美國就率先開始了軍用機器人的研制工作,制定了“未來作戰系統”計劃,目的是研制多種地面作戰機器人,執行偵察、監視、目標識別和作戰等任務。
美軍曾在伊拉克戰場上測試作戰機器人。根據美國陸軍設想,地面戰斗機器人將分為輕型、中型和重型三個級別。其中,輕型戰斗機器人重約7噸,配備反坦克導彈或輕型低后坐力武器,可與無人機協同,實現精確打擊;中型機器人重約15噸,配備中口徑機關炮、反坦克導彈或大口徑低后坐力武器,與主戰坦克和步兵戰車協同作戰;重型機器人重量超過20噸,配備大口徑火炮,具備較強的打擊能力,可配合M1艾布拉姆斯坦克或M2布萊德利步兵戰車實施作戰。
在此后的20多年里,美國陸軍研制了多型地面機器人,但更強調機器人在偵察、監視、貨物運輸和掃雷等方面的能力。直到近年來,美軍才開始重視作戰型機器人,打造真正意義上的地面作戰機器人。
在今年10月舉辦的美國陸軍協會年度會議上,兩種地面作戰機器人精彩亮相:世界上首款配備武器的四腳戰斗機器狗和搭載巡飛彈的履帶式戰斗機器人TRX。美國幽靈機器人公司推出的機器狗,不但身手敏捷,還配備了一挺6.5毫米口徑步槍,以及具備30倍變焦的熱成像儀,有效射程高達1200米。
從2020年開始,該公司就與美軍合作開展了機器狗測試工作,完成了基地巡邏、沼澤探路、探測并拆除炸彈等測試任務。與傳統的履帶式和輪式機器人相比,機器狗具有更強的環境適應力,山區等復雜地形環境下的通過能力更高。戰斗機器人TRX由通用動力陸地系統公司研制,隸屬于美國陸軍未來中型無人戰車計劃,除了一架4旋翼偵察型無人機外,還搭載有數十枚彈簧刀巡飛彈,更像一個“微型陸地無人機航母”。
趨勢:人工智能集群作戰
相較于經過戰場洗禮的前輩們,俄羅斯“標識器”在體形和火力方面稍顯遜色,但具備更高程度的智能化水平,采用了多項人工智能技術,士兵只需發布目標指示,“標識器”就可自主判斷如何接近目標,如何克服路面障礙,并自主選定合適的武器摧毀地面和空中目標。
今年10月,俄羅斯還利用“標識器”進行了集群作戰測試,由3臺輪式和2臺履帶式“標識器”組成戰斗集群。測試中,機器人戰斗群在沒有人工干預的情況,完成了群內目標分配、進入最佳火力陣位,自主應對快速變化的戰斗態勢,以及交換目標指示等任務。
根據計劃,俄羅斯將在2025年前完成戰斗機器人部隊的組建工作,并將其納入俄軍作戰序列,形成士兵與機器人一體化的戰斗力。
俄卡拉什尼科夫公司的無人戰車與士兵協同演練。美國陸軍計劃于2022年測試一整套叫“連級規模”的地面作戰機器人,并表示希望在未來10年中,通過運用機器人、人工智能及其他技術,讓美軍單個步兵排的戰斗效能比現在提高10倍。
美軍認為,地面作戰機器人與士兵之間的協同編組,以及機器人之間的自主適應編組將成為未來戰場力量編組的新形勢。
美國企業研制的機器狗可與士兵協同作戰。鑒于地面作戰機器人的巨大優勢,英國、德國、加拿大、日本、韓國等也都在積極研制和準備組建機器人部隊。韓國研制的宙斯盾智能型警戒戰斗機器人,曾為韓國駐伊拉克軍隊站崗放哨,以色列部署在巴勒斯坦戰場上的機器人對哈馬斯士兵造成了不小損傷,英國也計劃在2030年組建機器人部隊。
以色列研制的REXMKII無人戰車有較好的機動性。可以預見,地面作戰機器人正在向著體系化、智能化、模塊化和通用化的方向發展,未來戰場將形成無人與有人協同作戰的新型作戰體系,無人作戰軍團也將成為軍事強國之間博弈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