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制造強國”的戰略呼聲下,我國整體工業正在加速轉型。
制造業作為我國支柱產業,規模約占全球30%,是美國兩倍。但隨著人口紅利逐漸消失的大環境席卷而來,我國制造業偏向人力的生產模式應用空間被擠壓。繼而,智能制造轉型加快,飛速進入智能制造新階段,成為我國保有制造業生產優勢的關鍵。
工業機器人作為智能制造代表性產品,為制造業企業帶來新階段的轉型方向指引。同時,工業機器人也因節省人力資源、降本增效的特質,在整個價值鏈中占據住核心地位。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工業機器人產量為23.71萬套,同比增長19.1%;2021年1-11月,我國工業機器人產量為33.01萬套,同比增長49.0%,全年產量增長率明顯。工業機器人產量的增長為制造業智能制造轉型帶來生產速度上的優勢,同時也為企業帶來可復用數據,而數據流通則是企業走向智能化的關鍵。因此,工業機器人成為我國工業企業轉型的重要技術突破點。
在我國國情下,是否設備聯接將成為工業轉型的唯一出路?SaaS軟件與工業PaaS平臺相比,哪一類更適用于當下工業企業現狀?智能制造轉型是否會帶來新型商業模式的產生?帶著問題,朋湖網邀請到眾多業內人士進行探討,借此機會了解我國當下工業環境,并對現階段所存問題進行些許思考及展望。
01
工業機器人產值提升為我國制造業帶來發展契機
從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工業機器人月產值數據來看,2021年,我國工業機器人市場規模為422.5億元,同比增長18.9%,而2021年,在此基礎上再度出現明顯增長,總產值數額約30萬套。
2021年9月,我國工業機器人產量出現下跌,由8月的32828套降為29006套。不過,從公布的數據顯示,即使處于2021年10月的數據最低谷期,其產值仍較同年增長10.6%,數據呈現出正向走勢。
“這屬于正常的產業波封波谷。”Yogo機器人創始人張陽新表示,近兩年,我國機器人產業經濟活動受疫情影響,生產更新投入熱度降低,數據出現波動性是意料之中。而這一數據也能說明,機器人產業階段性頭部企業已出現,場景落地能力得以呈現,資金出現扎堆現象。
根據國際市場研究機構Markets and Markets的研究報告顯示,預計到2025年全球智能制造市場規模將增至3848億美元,2020-2025年復合增長率約為12.4%,前景明朗。
在國際場景不斷上升的同時,我國疫后經濟也在不斷逐步復蘇,工業機器人作為智能制造產業中的重要細分產業,也將為我國制造業帶來巨大發展契機。
02
“互聯”的核心是數據流轉,企業更需貼切實際的轉型方式
除硬件外,大數據及平臺協調能力同樣是工業互聯的重點。
隨著5G、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核心技術蓬勃發展,各個工廠、品牌、消費端也嘗試進行互聯。這種方式打破了以往產業鏈各個環節數據孤島現象,將產品研發、質量把控、設備監控、物流運輸、商業模式等環節進行全方位把控。
“‘互聯’是工業互聯網最重要的核心,這一點與消費互聯網概念相仿?!焙诤窃旌匣锶死钕胝J為,工業互聯網連接的是工廠,將工廠數據打通,再把工廠和品牌打通,最終將整條產業鏈間進行連接,把它變成一張“網”。對傳統制造業而言,轉型最重要的是賦能流水線標準化大規模生產。而企業更重視的是如何將流水線上的標準化工作降本增效。
但對于我國大多數中小制造企業來說,數字化轉型的投入較高,回報不穩定,因此,完全性自動化替代的轉型方式并非廠廠適用。
“數據是整個數字化轉型的核心要素。”此前,360億方云營銷VP吳勇曾在《2021工業制造CIO創新峰會》中談及,在進行非結構化數據時,面臨著四大難點。第一,非結構化數據協同難;第二,數據流轉難;第三,數據價值挖掘難;第四,數據安全性。
既然,工業互聯網的核心在于“互聯”,“互聯”的核心在于“數據流轉”。這是否就意味著,機器與機器間的流轉可以通過適合的工業軟件及少量機器來進行,從而避免前期轉型嘗試時經濟、精力、人員培養等方面的高額投入?
李想表示,技術并非終局。技術的升級并非在于技術本身是否高級,而在于是否具備服務客戶的能力。我國制造業智能化能力與全球相比處于劣勢,因此,在進行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時更需貼合實際,通過最可靠、實用的路徑來實現效能增長。
這種宏觀環境所導致的市場需求多元化轉變,助推了供應鏈柔性生產能力,也帶動了以用戶體驗為中心的C2M新型模式發展。
03
由C2M新型商業模式產生的制造業閉環
供應鏈通過增強產業上下游合作能力來形成高效協同,帶動產業生產能力。
現下,許多電商平臺都在逐步推動這項能力的發展。近年來,隨著一二線城市購買增長率的放緩,下沉市場消費潛力逐步開始釋放。同時,疫情的出現使得線上渠道不斷擴大,不少企業從零售走向供應鏈批量購買。
C2M這種以用戶體驗為中心的商業模式,在對供應鏈能力的不斷驅動下,也在同步助推其端到端的供應鏈管理服務能力。這對制造業而言既是機遇也是考驗。
“生產是有“節拍”的?!碧禚椯Y本投資人蔣程雨說道,在制造業中,當上一步驟完成的節點,需要馬上知曉下一步驟所需物料數量等元素。而當環節中缺少自動化僅依靠人力時,節點與節點的銜接出就出存在時間差。一旦出現時間錯節,效能就會降低,協同性不復存在,從而導致產能的不飽和及收益下降。
制造節點及所需物料的精準度為制造業的柔性制造能力帶來硬性要求。從這一點來看,C2M新型商業模式或許是這個時代下的必然產物。
據羅戈研究發布的《2021中國端到到供應鏈管理服務商研究報告》表示,2020年,中國端到端供應鏈管理服務商市場規模約1.79萬億,2016-2020年復合增長率約7.7%。在經濟雙循環發展、數字經濟持續滲透等帶來的供應鏈管理服務市場需求提升下,預計未來五年中國端到端供應鏈管理服務商市場復合增長率將達到11.9%,至2025年,市場規模約3.14萬億。
“C2M(用戶直連制造)的商業模式發展是不可逆的,客戶需求驅動產品創造與快速迭代的方式一定是未來發展方向?!睂Υ?,蔣程雨解釋道,想要完成好這一模式,就需要對C端、M端的兩手掌控。僅把握C端,就會因M端(制造商)的掌控力度弱而導致效能無法拉滿。
同時,采用該模式的企業聚焦行業的不同也將帶來其供應鏈管理服務能力的差異?,F階段具有代表性的平臺包含京東、蘇寧易購等頭部企業。這些企業在采用這一模式的過程中,將得以構建較為穩定的以C端用戶需求為核心的服務生態,同時也將助推制造業核心技術的不斷升級,建立自身生態壁壘。